寻常沉香若是长期被泡在水中,不仅会影响效用,后续也难以再点燃。唯有奇楠木是个例外,因其为寻常沉香木升华质变而成,为香木之精。其表面被大量树脂包裹,便是放在条件更为严苛的海水中浸泡,也不影响其效果。
“这等好材料放在家里吃灰倒是可惜。”陈阳暗道:“水府之主如今已被封作了赣水龙君,正是需要香火的时候,不如将其拿出来当做供奉,如此那龙君的神道化身也便能迅速成长,而陈某也能顺便分润些好处。”
先是将白色龙斩杀,后续又打这赤镇守的水府的主意,陈阳这般行为,
即便是事出有因,少说还是过分了些,很有些欺负孤几儿寡母的嫌疑。
白色虱龙被斩杀,是因其为祸一方,吞噬水域附近的行人。
眼前这皆昏沉沉、疑似在沉睡的赤虽然有些管教不力的罪过,但到底也没犯下什么真的错处,不好随意打杀。
还是先看下情况,莫要轻易动手。
想到这,陈阳便继续伏在大殿房顶的破口处,观望着那条缠绕在柱上的赤。其头颅型状与先前曾见过的蛟龙有些类似,除却颜色有差别外,个头也略微小上一些,头顶处并无角、也没有虱龙那样的肉瘤,光洁平整。可见其并非是双角未长成,而是本身便不会长角。
龙角似鹿,令陈阳不由得想起了梅花鹿,这种生灵同样是雄性有角而雌性无角,也不知这雷同之处是巧合,亦或者是·
重瞳法眼的自光可谓十分凌厉,以陈阳如今法力,修为薄弱之人若是见到他的眼神,往往气势便会被其所夺,仿佛芒刺在背,心生警觉。即便陈阳刻意压制了些气机,眼底只散发着淡淡金光,其实也足以被知觉伶敏的精怪察觉。
陈某人如今虽然面子上拉不下去,对直接动手有迟疑,但到底还是不大畏惧这赤,因此并不在乎自己的窥探是否被其发现。
若这赤发现白色虱龙的皮正被陈阳穿在身上,悲愤交加之下朝着陈阳攻来,他也就正好有了出手的借口,让这家伙尝一尝五雷正法之中,专用于诛杀蛟龙水怪的龙雷之神威。
打了小的,来了老的,本就是话本小说里最为常见的套路。
可是赤对陈阳隐含恶意的目光恍若未觉,依旧盘绕在殿内的巨柱上,双眼紧闭,两侧龙须于水中轻轻晃动。
要不是能清楚感受到这条赤的气机,陈阳还道这东西是个户体。
“这条龙的灵光大体上还算纯净,显然并未造就太多杀孽,平日里也是个修身养性的,不象那条龙一样血光缠身。而其法力,也远比不上洪州那条天上坠下来的蛟龙。”
陈阳见状,干脆以右手握着龙须笔,左手祭出了朱雀辟邪镜,直接以玄鉴镜光照到那条赤的身上。
“只是,这东西怎睡得这般死?
蛟龙身躯被镜光所照之处,立即变得宛若透明,将其中骨骼筋络的走势清楚地显现出来。其体内灵气,也在镜光的照射下受到了压制。
按理来说,被这样子当面窥测,总该从睡梦中醒来。
可是那条赤依旧一动不动,大大方方地接受着镜光的照射。
“他果然是出了什么问题”陈阳有些好奇,便干脆以镜光看个明白,“意识昏迷不醒,灵光也跟着很是暗淡。”
搬山道人临时变成了江湖游医,倒也不算冲突,毕竟道医不分家。对于一些常见疾病,陈阳倒也能做出些诊断,配些药物不在话下。有着朱雀辟邪镜在手,
探测身体内部情况也是手到擒来。通过躯干处一直往上,直至将镜光对着这条赤的正面直射,途中还发现了含在其口中的龙珠,陈阳一通仔细查看,总算明白了症结所在。
原来这赤的颅内已然病变,流珠宫的位置结出了血肉肿瘤,压迫了泥丸宫,致使其嗜睡难醒。
此世道门将人的颅脑分为九部分,《洞真太上道君元丹上经》云“头中有九宫:两眉间上却入一寸为明堂宫,却入二寸为洞房宫,却入三寸为丹田宫,却入四寸为流珠宫,却入五寸为玉帝宫;明堂上一寸为天庭宫,洞房上一寸为极真宫,丹田上一寸为玄丹宫,流珠上一寸为太皇宫。”
头有九宫,上应九天,中间一宫,谓之泥丸,亦日黄庭、又日崐仑、又名天谷,其名颇多。泥丸宫即上黄庭。居九宫之中央。近于泥丸宫之四宫,称为四方,远于泥丸宫之边缘局域称为四隅。道家对泥丸宫之称颇多,有天脑、黄庭、
崐仑、天谷等几十种称谓。
如张景岳《类经》注道:“人之脑为髓海,是谓上丹田,太乙帝君所居。”所谓“太乙”,即一身之祖宫,位居至尊无上,是诸阳之会,万神总会之都。修士炼就内丹之后,金丹于中脉之中向上化为元神出窍,沿的便是泥丸宫、
丹玄宫、百会穴的途径。
陈阳所修炼的黄庭三叠,其实便是上清派用于辅助内丹逐步升华、元神出窍的玄功。
至于流珠宫,本是太阳流珠之意,于内景图中是为一轮烈日的形象,而在陈阳那方世界又被称之为松果体,具有感光与感知时间的能力,十二时辰子午流注与其直接相关,于入定、沉入内景时消失的时间感,亦是受此影响。
“怪不得睡着不醒,这征状跟落洞也差不了太多,只一个是精神异常,一个是血肉异变。”看出了赤的问题后,陈阳心道:“出问题的还偏偏是最为重要的泥丸、流珠二宫,可谓是天命已尽的植物龙。失去了神智的主导后,肉身的崩溃也只是时间问题,龙种的身躯很强韧,在这暗湖大殿里应还能坚持一阵子。”
其毕竟是通了玄关的精怪,能够调理疏导体内气机,为何会突然生出这等重症?
是外因所致,亦或者是修行出了岔子,走火入魔?
知晓了赤身患重症,已经自身难保后,陈阳再无任何顾忌,纵身从大殿屋顶的破空处游了进去,抵近查探。
这座沉浸于水底的大殿内部,每隔一段距离,便在屋顶及墙壁的砖石上有着装饰用的图纹,似是某种古老的金石文本。总体是长角、张口、曲身的型状,陈阳以重瞳珠将其破译,发现其所写的原来正是“龙”字。
这里,难不成是上古时一座专门用于祭祀龙的神殿?
虽说中土百姓将龙视作尊贵像征,将皇帝老儿称为真龙天子,但龙的地位受到极高的尊崇,却是自先秦祖龙开始。在此之前,龙是与凤、龟、麒麟差不太多的瑞兽。道门至今也没太将龙当回事,《清微神烈秘法》之中,就曾记载着如何与龙君打交道,乃至于召遣驱使的手段。
“若这里是一座祭龙殿,必然是修建在靠近水边的位置。”陈阳心道,“如此一来,被改道的盱水所淹没也是正常。只如何会被埋藏在这禄推辅的局势之下?虽说藏风聚气的吉穴,自然便会埋藏于天地之中,但是这座大殿的情况似乎有些特殊。”
“这座水中的巨门星峰,泥沙信道内土煞之气翻涌,才令寻常鱼虾无法通过,将上下两地以内外隔绝,成为几乎完全不同的两处生态。”陈阳思索道:“能造出如此地势,必然有其倚仗。沧海桑田之下,阵法禁制之类的早已改变,我看多半是用的某种镇物。也即是说,这座祭龙殿,应藏有可镇压气运的灵宝,进而以土势化煞镇压水脉,形成了隐于水底地面之下的暗湖。”
信手摸着身边堆积如小山的奇楠木,感受着树脂的细腻触感,陈阳眉头微是。
上古祭殿,沉睡不醒的龙,内外隔绝的暗湖,镇压气运的灵宝,似乎有条暗线将这一切连了起来。
越往殿中央前行,越感觉到水温逐渐冷了下来,即便隔着避水游龙甲,也令陈阳感到有一丝冰凉,令他精神更加清醒。从周围水势之中,陈阳还隐隐感受到了一种排斥的力道,仿佛正在逆流而上。
先前将注意力放在这赤与殿内陈设上,倒是忘记了观察水势陈阳细心感受着细微之处的异样,发现这座大殿内部的水流方向并非是自外界倒灌,而是恰恰相反地自内朝外流动。也即是说,眼下这座大殿才是这暗湖的水源,泉眼的所在。
“这就说得通了。”陈阳明白过来,“暗湖与盱水分别来自两个不同源头·这座祭龙殿多半是创建在某处水源的上方,南方多水患,而蛟龙之属最擅长的便是兴风作浪,所以洪涝又被叫做走蛟。祭龙的意义便是在于安抚蛟龙,祈求风调雨顺。这座大殿的用途不仅是祭龙,同时也是为镇住水脉及其蛟龙,既是祭龙殿,也是镇龙殿,威逼且利诱。”
“五行之中,土克水,所以镇压水源必以土行灵宝为镇物。应当是某次地势变动,令这座大殿被沉入地下,阵法布置遭受破坏后堰塞成湖。又因土煞之气而于上方凝聚了座小山,后被改道的盱水所淹没。”
陈阳心思电转,短时间内想出了许多东西,虽然基本都是立足于眼前线索而做出的推测,却自信与事实相差不大。
一个半封闭的、灵气充沛的生态系统,才足以令古代异种存留至今,且难以被人发觉。
这里的水势如此复杂,船只大概倾复许多,才令如此多的物件被居于此地的蛟龙之属所占。如今看来,应大多都是走水路运往龙虎山的货物,只是半道被截了胡。
于水道弯折处偶尔翻翻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,只要不经常闹这一出戏码,
想来也不会引起疑心。
陈阳行至藏物之中,果然发现了富有各个时代不同特色的事物,魏普时的五石散、丹砂、木屐,与后世山文甲、明光铠、横刀等物相混杂。
“先前还道没有兵刃甲胄,如今看来也还是有。”陈阳信手拿起一柄横刀,
微微运力将其抽出,鞘口处积累的污物顿时飘散着混入水中,“这些有刀鞘、箱体保护的还好,其馀的基本已经锈死,用处不大。除却奇楠木之外,最有价值的还得是玉器。”
作为灵性较强且常见的材料,玉石在中土被使用的历史由来已久,一些较为正式的文本,往往都被刻录于玉册之上。也常用于容纳、吸收灵光。作为从深埋地下的矿石之中开采出来的材料,玉在五行之中,当然是属土的。
这东西不仅被达官贵人所爱用,便与修行也密不可分,一些开光后用于镇宅辟邪的小物件向来是用玉石制作。
陈阳就在藏品里见到了不少玉盘、玉剑、玉如意、玉册之类的玩意,还有一部分刻录于其上的道藏经书。虽然经历了不短的时光,仍旧保存得还算完好。
以他现在的眼界,对于这些胜在量多的物件已不是很感兴趣,取之无用的鸡肋而已。
略扫了几眼后,便抛在了脑后,终于游到了那根盘有赤的巨柱前方,端详着那数丈长的巨物。
总共六根沿着中轴线对称分布的巨柱,赤所在的乃是殿内最深处的一根,
位居右侧。
因肉身出了问题的缘故,其鳞甲已变得不算鲜亮,色泽略微发暗,生有四指的爪子尖端也已磨损,明显年纪也是不轻。殿内除却这条龙外,已经没有强大活物的气息。
反正没碍着自己,任由其自生自灭也就是了。
陈阳定晴看了一会,便绕开这条赤,朝着殿内最深处走去。
这座大殿的地面略显崎岖不平,使用的是数尺见方的大石砖堆砌,总体呈沿着深处不断增高的趋势。
赤盘踞的柱子后方就是这殿内的主位,供奉着一座蛟龙石雕,外表如蛇般盘起,身体呈经典的蛟龙模样,龙首蛇身生有四肢,只是角的数量与一般的蛟龙有差异一一共有三对。
在其身前还刻有一行小字,同样是上古金石文,用重瞳珠看得其意思,是个落款人名,上写“龙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