动画节的获奖证书还摊在后台的化妆桌上,夏晚晴正用那片华裔老人送的枫树叶当拨片,轻轻调试吉他弦,欧洲某儿童频道的总监安娜就带着团队走了进来。
她手里握着《叶痕童趣》的动画光盘,眼神发亮:“我们想把叶痕的故事做成儿童广播剧,在全欧洲的儿童频道播出,还要开发配套的互动小程序,让孩子边听边玩,比如跟着剧情做拓印任务。”
岳川指尖摩挲着证书上的烫金字,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前世“儿童广播剧+互动小程序”的爆款组合——以声音构建场景,用轻互动增强粘性,让孩子在听觉体验中完成文化浸润。
“可以,”他当即敲定,“广播剧按‘小枫的四季奇遇’分四季,每集十五分钟,用动画原班配音,夏晚晴负责主题曲和插曲,在关键剧情节点插入;
互动小程序由凌薇设计界面,用手绘风格还原小镇场景,孩子完成‘听剧找线索’任务,就能解锁迷你拓印教程、枫香木梳制作图解;
林野拍小程序的宣传短片,用广播剧录音搭配小镇实景画面;陆哲调试小程序音效,点击不同场景,会触发对应的自然声和角色台词;
我来写广播剧剧本,保留动画里的生活细节,比如小枫帮王奶奶收槐叶时的对话,张大爷教磨木梳的口诀。”
这话看似是对接频道需求的临场构思,实则是复刻前世纪童广播剧的成熟模式,伪装成“声音与互动自然融合的延伸”——他清晰记得前世某儿童ip如何通过“听剧+任务”的形式占据孩子注意力,这些经验将直接套用在项目中。
夏晚晴立刻停下调试,翻出广播剧的配乐清单:“我把《童笔绘乡》改编成广播剧的主题曲,”她笑着说,“每集结尾加一段‘小枫的乡韵小课堂’,用童声教孩子们简单的中文词汇,比如‘槐叶’‘枫香’,再配上对应的英文翻译,让孩子在听剧时学知识。”
她还计划在小程序里加入“唱歌打卡”功能,孩子跟着哼唱插曲,就能获得虚拟的“槐叶勋章”,“这样既能让广播剧更有教育意义,又能提升孩子的参与感”——这既坚守了她音乐人的核心职能,又让音乐成为广播剧与小程序的纽带,不是“单纯配乐”,而是驱动孩子互动的关键。
岳川坐在录音棚外的监控台前,审核广播剧剧本细节。他在台词里加入大量生活化的语气词,比如小枫说“王奶奶,槐叶晒好了哟”,张大爷说“小子,磨木梳得有耐心呐”,让角色更鲜活。
“星娱要是做广播剧,肯定会找明星配音,台词写得华丽却不接地气,”他对着麦克风说,“咱们就要这种带着乡土烟火气的对话,让孩子听着像在听身边的故事。”
林野拿着相机,在小镇里拍摄小程序的宣传素材。他拍小枫的配音演员(村里的小女孩)跟着广播剧台词做动作,拍张大爷对着麦克风念“枫香木要磨七遍”,拍孩子们围着小程序界面,兴奋地讨论如何找线索。
“宣传短片要突出‘真实’,”他对着镜头说,“不用精修画面,孩子脸上的泥点、张大爷的皱纹,都是最好的宣传点。”
凌薇在设计室里忙碌,她把小程序的主界面做成小枫的日记本样式,按钮是手绘的树叶、木梳、槐叶枕形状,点击时会发出“纸张翻动”的轻响。
“小程序里的拓印任务,我会做成‘分步教学’,”她对着电脑说,“用林野拍的实景照片,搭配简单的手绘箭头,孩子一看就懂;星娱的小程序肯定满是广告弹窗,界面花里胡哨,哪有这种干净的体验。”
陆哲背着录音设备,在录音棚和小镇之间奔波。他把广播剧的配音素材整理成“音效库”,小程序里点击“枫香工坊”,就响起磨木梳的“沙沙”声和张大爷的台词;点击“槐叶枕小屋”,就触发捶槐叶的“咚咚”声和王奶奶的念叨。
“我还在小程序里加了‘隐藏音效’,”他对着耳机说,“孩子连续打卡七天,就能听到夏晚晴的专属祝福,用中英双语说‘你真棒,继续加油呀’。”
周曼对接儿童频道和小程序开发团队,反复确认播出时间和上线节点:“广播剧每周五晚在欧洲儿童频道首播,小程序同步更新对应的互动任务;
我们还会在频道官网设置‘叶痕小镇专区’,放广播剧录音、小程序教程和孩子们的打卡作品。”她还联系了国内的儿童平台,计划同步推出中文版本,让国内外孩子都能体验。
筹备过程中,安娜多次来录音棚探班,每次都被真实的配音和配乐打动。当她听到夏晚晴用双语教孩子说“槐叶”时,忍不住跟着学:“huai ye,槐叶,真有趣。”
看到小程序里的拓印教程时,她兴奋地说:“我的孩子肯定会喜欢,这比单纯的动画片更有教育意义。”
可就在广播剧即将录制完成时,周曼接到消息:星娱也推出了“同款儿童广播剧”,邀请顶流童星配音,小程序里充斥着“氪金抽奖”“明星周边兑换”,还宣传说“打造儿童娱乐新标杆”。
“他们的广播剧里,童星的声音甜得发腻,台词全是说教,”周曼翻着星娱的宣传稿,“小程序里的任务根本和乡土无关,全是让孩子给明星投票、买周边,太离谱了。”
对比之下,岳川团队的广播剧和小程序备受期待。
欧洲儿童频道的预热片发布后,留言区满是家长的期待:“终于有适合孩子的乡土故事了”“小程序的互动任务看起来很有意义,想让孩子试试”。
夏晚晴的广播剧主题曲提前在频道播出,很快成为欧洲儿童的热门歌曲,有孩子在留言区用拼音写下“huai ye zhen hao tg”(槐叶真好听)。
广播剧录制完成的那天,团队在录音棚举办了小型的试听会。安娜带着几位欧洲儿童来参加,孩子们戴着耳机,听得格外认真,当听到小枫帮张大爷磨木梳的剧情时,他们忍不住跟着模仿磨木梳的动作;打开小程序完成任务后,拿到“槐叶勋章”的孩子们兴奋地跳了起来。
夏晚晴抱着吉他,在试听会上弹唱广播剧主题曲,孩子们跟着拍手唱,虽然中文部分唱得不太标准,却格外投入。
林野的相机对着孩子们的笑脸,拍下他们认真听剧、开心打卡的画面;凌薇在一旁,帮孩子们把打卡作品打印出来,贴在“叶痕童梦墙”上;陆哲则把孩子们的笑声录下来,准备放进小程序的后续更新里。
岳川坐在试听会的角落,看着眼前的一切,突然想起最初在古枫村写《小枫的叶痕日记》的日子。他拿出笔记本,开始构思广播剧的续集,想把孩子们在小程序里的打卡故事也写进去,让小枫的奇遇继续下去。
这时,安娜的助理匆匆走来,递上一份文件:“岳先生,欧洲儿童频道想和你们合作,把广播剧改编成儿童舞台剧,在欧洲各地的儿童剧院巡演,还希望夏晚晴担任艺术指导。”
岳川接过文件,抬头看向夏晚晴,她正和孩子们一起唱着主题曲,阳光透过录音棚的窗户,落在她怀里的枫树叶上,泛着温暖的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