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四十九章 侯非侯,王非王(1 / 1)

王肃并未因陈望的沉默而离去,沉吟了片刻,突然问道:“陈兄可知,陛下尚未践祚之时,也有一首童谣流传乡间?”

没等陈望答话,王肃自顾自念道:“侯非侯,王非王,千乘万骑归邙山。”

“中平六年,史侯初登大宝,陛下当时尚无名爵,竟被中常侍段圭等数十人挟持。公卿百官尾随至黄河岸边,仓皇间刀剑相逼,直至河畔方得脱身。即此谣所言之事。”

陈望终于开口,语气平稳,“肃兄今日前来,究竟欲与陈某言明何事?陈某区区一寒门学子,人微言轻,于朝堂大事,并无置喙之地。”

王肃凝视陈望片刻,忽然问道:“陈兄州试得中,可喜可贺。只是,陈兄可知今科举士子之中,如你这般出身者有几何?”

陈望略一沉吟:“约莫十之二三。”

“不错。”

王肃点头道:“十之二三。其馀中第者,多为世家子弟。但放在察举之时,寒门士子得选之比恐怕十中无一。因此,各家之中已经多有怨言。若有人再加以引导,将怨气引向陛下新政,其祸不小。”

陈望沉默。

王肃趋前一步,几乎耳语:“更甚者,‘北风’何指?幽州曹丕,虎视眈眈。”

“若朝廷内部因此谣诼纷纷,人心浮动,岂非予外敌可乘之机?此谣看似孩童戏语,实则句句指向科举、朝纲、边患,其心可诛!”

“王兄既知此中利害,”陈望抬眼,目光锐利了几分,“何不禀明王尚书,或直接上书朝廷,陈明此谣之害,请朝廷彻查禁绝?”

王肃脸上掠过一丝复杂神色,微微苦笑:

“家父自有其考量。至于上书,我虽是世家子,也不过一介白衣,且无实证,空言一首童谣将乱天下,谁人会信?只怕反被斥为危言耸听,甚至引来不必要的猜忌。”

他看向陈望,眼神变得异常郑重:

“我今日来寻陈兄,只因知陈兄虽出身寒微,却见识不凡,心性坚韧。更因陈兄是此番州试得中的寒门举子,在同窗之中,说话比我更有分量,定要驳斥谣言,为朝廷张目。”

陈望沉吟片刻:“劝阻同窗,我自会去做。只是这谶纬之事,依王兄之见,该当如何?“

“等。”王肃吐出一个字,“等朝廷出手,等幕后之人现身。我料不出三日,必见分晓。”

“为何是三日?”

“三日后便是望日,届时诸生齐聚,若有人欲借士林之口将此事闹大,必选此日。”

窗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,由远及近,最终停在门外。两人同时噤声,对视一眼。

“陈兄可在?”门外传来熟悉的声音,是陈望在太学的同窗张绪。

陈望起身开门,只见张绪面带忧色,额角还带着薄汗。

“张兄何事匆忙?”

张绪快步进屋,见王肃在场,明显一怔,随即拱手行礼:“不知王兄在此,失礼了。”

“无妨。”王肃神色如常,“张兄行色匆匆,所为何事?”

张绪看了眼陈望,压低声音:

“方才我在市集,见几个书生模样的人在酒肆高谈阔论,说什么槐花之谣乃是天意,还说什么……说什么今科举子多是德不配位之辈。”

陈望与王肃交换了一个眼神。

“可知是哪些人?”王肃问道。

“面生得很,不是太学生,也不似朝中官员。”张绪摇头,“但言辞颇为犀利,引得不少路人驻足。我担心……此事恐要愈演愈烈。”

王肃起身,整了整衣冠:“既如此,我该告辞了。陈兄,方才所言,还望三思。”

陈望将王肃送至门口,临别时忽然问道:“若三日后果真生变,王兄会在何处?”

王肃脚步微顿,却不回头:“该在处,自然在。”

待王肃离去,张绪急忙问道:“陈兄,王肃所为何来?”

陈望望着窗外渐沉的暮色,缓缓道:“他来提醒我,风雨将至。”

“什么风雨?“

陈望并不答话,摇了摇头,缓缓说道:“张兄,劳你一事。”

“但说无妨。”

“这两日,烦请留意太学之中,可有生人出入,或是谁在暗中传播童谣。”

张绪会意:“陈兄是怀疑……”

陈望语气凝重答道:“我怀疑有人要在太学生事,而且,很可能就在三日后。”

张绪郑重拱手:“我明白了。我这就去安排几个相熟的同窗,分头留意。”

送走张绪,陈望独坐案前。

忽然,他起身从书箧底层取出一卷《周易》,小心展开。书页之间,夹着一枚木牍,上面是他入京前,乡中老塾师赠他的八字:“但行正道,莫问前程。“

他轻轻摩挲着木牍上的刻痕,忽然想起王肃方才那句“该在处,自然在“。

这一刻,他忽然明白了王肃的处境。

身为礼部尚书之子,却要暗中警示寒门学子,明知童谣之害,却不能公然反对,既要维护朝廷威信,又要提防有人借题发挥。

而他自己,这个刚刚及第的寒门举子,竟也被推到了这场风波之中。

思来想去,陈望在案上翻找起来,许久,翻出两本有些许破损的书,正是《洪范五行传》与《春秋灾异录》。

《洪范五行传》本是伏生解《尚书》之作,将金木水火土与人事相系,把日食地震这些异象,都看作上天示警。譬如君王失德,东方就现青霾,将相专权,西方便起山崩。

这套学问在汉室最得推崇,董仲舒等人更推波助澜,使得朝堂遇灾异便要下诏自省。

《春秋灾异录》则是将《春秋》所载的异象逐一辑录,日食星陨、蝗灾洪水,皆与当时政事映射。

这书好比天人感应的刑案卷宗,某年日食映射楚王纂位,某岁大旱映射齐侯暴政。汉儒常持此册谏君,借灾异之言行规劝之实。

既然风雨将至,他至少要明白,这场雨从何而来,又将落向何方。

正所谓有备无患,谶纬之祸将至,不通谶纬,又何谈为朝廷分忧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